English

简论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1999-09-24 来源:光明日报 孙少艾 我有话说

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与兴旺发达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对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了一系列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教育战略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阐述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时、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他从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发展要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高一些、更快一些。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这一现实,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然而,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凸现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也取决于科技水平。科技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十分突出。邓小平审时度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重新分析和研究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提出: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根本。而且,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教育还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邓小平紧紧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站在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高度考察和研究教育问题得出的重要论断,它的提出从而为确定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

1、“三个面向”是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教育战略问题的论述。“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它既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它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放眼世界,要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吸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注重解决我国教育与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发展速度。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要从自身的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超前性和前瞻性。

2、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邓小平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教育的社会性、政治性、历史性的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学校应该永远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所需的合格人才。第二,坚持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解决好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者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第三,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

3、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培养“四有”新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的统一整体,具有全面性。“四有”之中,邓小平多次指出“理想”和“纪律”最重要。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使我们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还因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更因为“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